藥食同源與醫食同源的差異:從法規到實務的全方位解析
- 台灣本草
- 5月26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
目錄
一、導言:從古至今的健康觀念演進
在中醫藥文化中,「藥食同源」與「醫食同源」是兩個常被提及的概念,雖然名稱相似,但其涵義與應用範疇卻有所不同。隨著現代人對健康飲食的重視,理解這兩者的差異,有助於正確選擇適合自身的養生方式。
二、藥食同源:中藥材的雙重角色
1. 定義與來源
「藥食同源」指的是某些中藥材既可作為藥物使用,也可作為食品原料。這一概念源自《黃帝內經》中的記載:「空腹食之為食物,患者食之為藥物」。例如,枸杞、紅棗、山藥等,既可入藥,也常見於日常膳食中。
2. 法規與管理
在台灣,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於2013年公告了「可供食品使用原料彙整一覽表」,列出可同時作為食品使用的中藥材。然而,2018年該清單經過修訂,將原本的215項縮減至37項,強調這些中藥材的食品使用需符合相關法規。
3. 實務應用
藥食同源的中藥材廣泛應用於食品加工、保健品開發等領域。例如,枸杞被添加於茶飲中,山藥則常見於健康食品中。然而,需注意的是,這些中藥材的使用需遵循相關法規,避免過量或不當使用。
三、醫食同源:飲食即是醫療的理念
1. 定義與理念
「醫食同源」強調的是飲食與醫療的密切關係,認為透過合理的飲食安排,可以達到預防疾病、調養身體的目的。這一理念源於《黃帝內經》中的記載:「五穀為養,五果為助,五畜為益,五菜為充」。
2. 實務應用
醫食同源的理念在現代被廣泛應用於食療、養生等領域。例如,根據個人體質選擇適合的食材,或依據季節變化調整飲食內容,以達到保健的效果。
四、藥食同源與醫食同源的比較
項目 | 藥食同源 | 醫食同源 |
定義 | 中藥材既可作為藥物,也可作為食品原料 | 飲食與醫療密切相關,透過飲食達到保健目的 |
法規管理 | 需遵循衛福部中醫藥司公告的相關法規 | 無特定法規限制,但需注意飲食均衡與適量 |
實務應用 | 中藥材應用於食品加工、保健品開發等 | 根據個人體質與季節調整飲食內容 |
代表性食材 | 枸杞、紅棗、山藥等 | 五穀、五果、五畜、五菜等 |
延伸比較:藥食同源與西藥的差異
藥食同源的理念與西藥體系存在根本性的不同。
西藥多數為單一成分、劑量精準、具明確藥理作用的合成藥物,主要用於疾病的急性治療與症狀控制。而藥食同源則偏向於使用天然中藥材作為保健或調理之用,著重整體體質的平衡與慢性健康的維護。
舉例來說,西藥如止痛藥或抗生素可在短時間內解決急性問題,但不適合長期服用;而枸杞、山藥等藥食同源食材則適合日常攝取,用於增強體力、養生調理。兩者雖同屬「藥用目的」,但思維與用途截然不同。
這也說明了為何在設計日常保健策略時,不能將藥食同源與西藥等同視之,應該根據實際健康需求選擇合適的應用方式。
五、結語:合理應用,促進健康
無論是藥食同源還是醫食同源,核心理念都是透過飲食來促進健康。然而,需注意的是,藥食同源的中藥材使用需遵循相關法規,避免過量或不當使用;而醫食同源則強調飲食的均衡與適量。建議在實踐這些理念時,諮詢專業中醫師或營養師的建議,以確保飲食安排的合理性與安全性。
📌延伸閱讀:更多關於藥食同源的起源、發展與應用,可參見〈藥食同源完整指南〉
📌精彩內容不只這些,點擊追蹤我們,與我們一起討論吧!FB台灣本草粉絲專頁
Commentaires